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

基隆

基隆,舊名雞籠。明朝末年,日人豐臣秀吉獲悉基隆蘊藏硫磺,欲出兵謀併台灣,中途遇颱風而返。1626年,西班牙派出遠征隊從呂宋出發,在社寮島登陸,也就是今日基隆的和平島。隨即在島上西南端修築「聖薩爾瓦多城」。1642年,荷蘭人北上攻佔社寮島後,將「聖薩爾瓦多城」改名為「北荷蘭」。1668年,鄭經派軍討伐荷蘭人,荷蘭人兵敗,臨去之前,曾在社寮島的岩洞內刻字留念,後來被稱為「番字洞」。
清治後,基隆因礦而發展迅速。 基隆河流域不但產出沙金,且蘊藏有豐富的優質煤礦。1875年,清廷將前此一直沿用的「雞籠」名稱改為「基隆」,以取其「基地昌隆」的吉祥意義。
1895年,日治之始,基隆港即積極籌劃展開五期的築港工程。1916年,基隆港的貿易額已超過淡水,甚至一度超越高雄港,而成為台灣最主要的商港。1924至1931年,基隆升格為「市」,成為當時台灣第四大都市。1941年,太平洋戰事爆發,基隆由於其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,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,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。
1945年台灣淪於中國之後,基隆港在基隆市政府及港務局的合作下積極展開重建工作,位於經濟腹地的基隆港營運業務蒸蒸日上,港埠設施日趨完善。到了1984年時曾躍居為世界排名第七的貨櫃港。